电动门维修企业是中国经济的脊梁骨。电动门维修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%,它们使用20%的金融资源,却创造了60%的GDP,75%的城镇就业,60%的出口,贡献了60%的税收。这些数据说明,每一单位投入,电动门维修企业创造的就业是大型企业的8—10倍,创造的GDP是大型企业的4~6倍。因为电动门维修企业是中国城镇劳动力就业的主力,雇佣了中国75%的城镇劳动力,这就意味着如果电动门维修企业裁员10%,中国就会新增加3000万失业人口。在经济危机中,受冲击最大的是电动门维修企业,而电动门维修企业连接着最多的就业人群。一方面,政协工作报告呼吁非公经济尽量不裁员不减薪;另一方面,电动门维修企业面临着融资难题、市场萎缩等问题。我们提倡对症下药,来应对宏观经济挑战,说到底,就是要改变近年来形成的种种不利于电动门维修企业发展的政策,重新激发中国电动门维修企业的活力。 电动门维修企业受到了与它们的贡献完全不匹配的待遇。它们成为地方政府的钱袋子,成为腐败官员的私人银行,在政策上受到歧视,在资源分配上被边缘化。 在30年的改革过程中,大型国企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“扭亏为盈”,“下岗分流”,“解决历史包袱”。在这样一个过程中,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增长,同时解决了就业与社会问题,靠的主要是电动门维修企业。 非常不幸的是,电动门维修企业却受到了与它们的贡献完全不匹配的待遇。它们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钱袋子,成为了腐败官员的私人银行,在政策上受到歧视,在资源分配上被边缘化。 这些年来,电动门维修企业的困境非但未有缓解,反有加重的趋势。比如在劳动立法方面,政策制定者没有看到电动门维修企业解决了75%的就业问题,而把电动门维修企业看作劳资关系紧张的源泉。在税赋方面,电动门维修企业的负担没有减轻,反而是在不断加重。在金融政策方面,电动门维修企业常常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牺牲品。电动门维修企业在融资方面,历来都是困难的,一旦宏观调控,这个板子又是首当其冲地落到电动门维修企业的身上。国际金融危机,实体经济急转直下,这对于电动门维修企业,特别是外向型电动门维修企业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在我们列举的电动门维修企业四大困难中,三条都有政府政策的因素。电动门维修企业企业大批倒闭,更多劳动力失去收入,长此以往,全社会的消费能力将进一步下降。
|